“年纪大了就想有个好身体,我听信了商家宣传这个饮料能治癌症、治‘三高’,还治脑梗,花了大价钱购买,结果根本没治好我的病,太坑人了!”今年年初,退休在家的沈阳市民吴奶奶拨通了12315投诉举报电话,反映其被商家欺骗和误导的事情,言语中尽显懊悔。
近年来,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利用老年人渴望身体健康的心理,通过对其商品从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方面,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导致老年群体不仅损失了钱财,更有甚者因盲信商家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为了净化养老用品市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人放心消费、子女们安心工作,沈阳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打击养老诈骗工作部署,深入推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发出全国首张《沈阳市市场监管领域养老诈骗常见违法行为查办工作指引清单》(下称《清单》),严厉打击市场监管领域的涉老食品、保健品领域的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消费欺诈等问题,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整治行业乱象,规范市场秩序。
《清单》为执法者“敲黑板”,归纳出广告违法、不正当竞争、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网络交易五大类16项常见的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案件查处方面的细致指引,并且明确16种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定性依据、处罚依据,为全市市场监管领域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提供了工作指南,促进全市市场监管领域执法办案工作规范化。
《清单》为经营者“画红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让经营者明白哪些行为是越了“红线”,例如:对“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有预防、治疗功能;常备食用能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具有其他产品、药品不具有的功能;对XX疾病,治愈率XX%等,以《清单》的形式让经营者懂法、守法、合法经营,引导商家自律。
《清单》为消费者“敲警钟”,以举例说明的表现形式,让消费者清楚哪些行为属于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消费欺诈,为消费者敲响“警钟”,例如: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如增高鞋广告“每月增高3CM”、食品广告“每天瘦一斤”等内容;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神医”广告,如假扮医生、专家、教授,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营销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神医”虚假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神药”广告,如捏造事实、混淆概念、制造噱头、夸大效果以及保健食品宣传疾病功效等“神药”虚假广告等等,以《清单》的形式警示广大消费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告诫消费者望而止步,使广大消费者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清单》的首次发布不仅体现了沈阳市场监管系统重拳打击整治养老领域不法乱象的坚定决心,更是迈出了切实维护老年群体利益、以实践提升执法软实力的崭新一步,让沈城的百姓看到沈阳市市场监管局敢于在夕阳红群体的“小切口”中展现“大作为”,牢牢竖起坚实的风险“防火墙”,守住广大消费者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