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促进沈阳振兴发展,凝心聚力惠及民生,共建美好幸福家园。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到的是中波AM792千赫,调频FM104.5兆赫,沈阳新闻广播《辣姐有话要说》特别直播——创城进行时。我是主持人辣姐郝楠。
2020年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总评年。文明城市创建,是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正以志在必得的决心,争分夺秒的干劲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18年12月30日正式挂牌完成组建,整合了原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纳入价格监督检查与反价格垄断执法、知识产权管理等职责。主要承担市场综合监督管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种设备监管、食品药品监管以及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任务。
今天的节目,辣姐将和您一同了解,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年在创城工作方面都有哪些大动作。
首先来欢迎今天做客沈阳新闻广播直播间的嘉宾: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创城工作负责人 康玉强 处长
主持人:康处长您好!
康玉强: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康处长的到来。2020年是沈阳市创城的决战之年。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节目开始,我想首先请问康处长,在2020年沈阳创城的全方位工作中,市场监管局肩负着什么样的重要职责?
康玉强:按照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沈阳市市场监管局在创城工作中主要牵头负责农贸市场综合整治提升工作。今天,也借新闻广播这个平台,感谢我们沈城农贸市场的主办方、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对市场监管局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工作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农贸市场是事关百姓“菜篮子”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为给百姓提供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借着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以“创城为民,创城惠民”的理念,连续两年在全市范围开展农贸市场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对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彻底修缮,环境卫生进行了搬家式的清扫,经营秩序加强了综合管理,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菜场革命”,消费环境和文明素质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了市场监管局在农贸市场的整治提升中,对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那么首先请谈谈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都有哪些做法?
康玉强:创城是一项民生工程,农贸市场的整治提升更是贴近百姓生活的民生工作,一个文明的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文明行为,让百姓在一个舒适卫生的环境中文明安全的消费,我觉得这是我们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工作的初衷。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是排查基础设施,完成维修改造。前几年,为了彻底改变农贸市场的面貌,全市投入1亿3千余万元,对农贸市场的卫生间、水产区、地面、墙面、摊位、大门、顶棚和严重影响市场环境的其他项目,进行了改造与修缮,共新建12处公共厕所、改造88处水洗厕所,维修改造375处水产区的给水与排水,以及地面、墙面、摊位、顶棚等基础设施。改造后,有很多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有在超市购物的感觉。但近两年,很多基础设施出现了老化陈旧、年久失修等问题,为此,我们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基础设施问题清单,从今年4月份开始,组织全系统对全市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方面问题进行了彻底排查,排查出卫生间设施、地面、墙面、公益广告、消防器材等9个方面13个项目的497处需要修缮改造的问题,比如仅水龙头损坏这一项就有66处之多,地面破损也有50多处。排查出这些问题后,我们利用两个月的时间,逐一进行整改,销号管理,截至目前,农贸市场点位已全部完成基础设施的整改,整改率100%。
二是增加硬件投入,完成设备更新。针对市场内硬件设备缺失损坏等问题,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共定制投诉举报箱、意见本800余套,增配扫保工具500余套,增设禁烟标识3000个,分发到各个农贸贸市场。还更换1500个损坏、破旧的垃圾收集设施,制作行业规范公示板160余块,硬件设备全面更新。
三是实施动态管理,问题逐个销号。硬件设备不是一直都不坏的,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是自然消耗损坏,有的是过了使用有效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挂图作战,采取限期整改、问题销号制度,采用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的“3+1”模式,对标文明创建的指标要求,对农贸市场存在的地面墙面破损、卫生洁具损坏、消防设备过期等问题实施动态管理,统筹部署各市场限时整改,发现一处,整改一处,销号一处。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出700余处硬件设施方面的动态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完毕。
主持人: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农贸市场整治提升来说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那么提升经营秩序方面,市场监管局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康玉强:文明的体现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购物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与之相符的文明行为,这就包括了经营者亮照示证、诚信经营、不出售过期变质食品、不占道经营、不乱贴小广告、文明用语、礼貌待客等等,消费者也要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室内吸烟、宠物拴绳、有序排队、打喷嚏咳嗽掩口鼻等等。为了保持良好的经营秩序,我们市场监管局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明确工作目标。针对农贸市场综合整治提升,市市场监管局成立创城指挥部,局长任总指挥,一名副局级市管干部专职任办公室主任,抽调5名处级干部组建1个综合组,4个督查组,抽调7名一级调研员组建7个包保组。明确了全市农贸市场在基础设施和经营秩序方面,全面高质量达标的工作目标,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综合整治。
二是打造示范点位,推动全面提升。今年5月份,按照“每区至少1家”的标准,在10个建城区打造了12家高标准农贸市场作为示范样板市场。由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在和平区和大东区的两家样板市场召开了现场推进会议,邀请各市场主办方参加,现场交流了整治提升经验。整治提升后的样板市场环境干净整洁,区域标志明显,摊位分布规范,商品摆放井然有序,品种分类划行归市合理。比如和平区的奉天利群市场对市场进行了外墙翻修和手绘文明创建画作,并完成了场内墙壁重新贴板,场内地砖换新,翻修摊床及上下围挡,卫生间设施换新等多项工程措施。大东区新东农贸市场将档口、柜台围挡进行了升级,增设分类垃圾箱、便民服务台、学雷锋服务站等设施,新购置了清洗机,扫码交款、亮照示证公示牌整齐划一。我们还组织各区开展农贸市场现场拉练活动,互相借鉴学习,深入查找差距不足,对标对表、举一反三,抓实抓细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工作成果,推动全市农贸市场整体提升。
三是创新督查机制,加强环境管理。市局抽调专人组建督查组,对各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按照“定任务、定要求、定责任、定时限”的“四定”工作方针,建立“日督查”、“周点评”、“月通报”机制,创新采取随机抽取督查人员、随机抽取督查点位的“双随机”督查方式,对农贸市场每周覆盖一次进行反复查,查反复。截至目前,共检查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动态问题800余处,全部即时整改完毕。
主持人:改善、整治、提升,在采取了这些必要措施以后,还要切实的做到维持和巩固。那么在长效管理方面,市场监管局建立了哪些机制呢?
康玉强:一个市场,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要有文明的环境,更需要在其中生活的人有文明的行为。据研究,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所以说有21天养成一种习惯的说法。当然,一个人的习惯养成要21天,一个市场、一个城市的文明行为的养成绝不是21天就能养成这么简单,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此,我们市场监管局实施了长效常态的工作机制,来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
一是采取网格化监管,加强长效管理。对农贸市场管理采取网格化监管模式,建立市局、区局、基层所、食品安全协管员、市场主办方“五位一体”各负其责的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压实属地网格化监管责任和市场主办方主体责任,有效防止问题反弹,确保问题整治彻底。
二是落实驻场包保,保持常态管理。市市场监管部门制定了市局、区局、市场监管所层层落实责任的驻场包保制度,在每个农贸市场安排驻场人员,严格落实驻场人员定人、定岗、定责、定时的工作制度。市局对驻场的300余名驻场人员多次开展业务培训,使驻场人员全面掌握农贸市场文明创建标准及经常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严格对照标准履职尽责,及时发现问题并即时处理,使市场管理常态化,持续保持整改效果。
三是实行“红黑榜”制度,压实主体责任。市市场监管局每周调度各区农贸市场创城工作进展情况,并综合督查情况对上一周的工作进行评分排名,建立农贸市场综合整治提升“红黑榜”。对于整治成效明显的市场,树标杆、立榜样,在全市总结推广,对于排名靠后、工作进展缓慢、整改不到位的市场,通报、约谈属地监管部门和市场主办方。
四是运用“一二三四”工作模式,巩固整治成效。“一”就是对照一套流程,即落实专人巡查,形成一套标准流程,从外到内逐项检查;“二”就是落实两个责任,即市场主办方主体责任,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强化规范管理,以及落实经营户责任,摊位管理到位、遵守市场相关制度,文明经营;“三”就是把关三项重点,即证照资质齐全,食品安全保障,各类管理制度公示;“四”就是严管四个到位,即市场出入口文明宣传到位,熟食店“三防”(防腐、防蝇、防尘)落实到位,水产摊位地面清扫到位,市场公共厕所保洁到位。
通过努力,农贸市场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室内吸烟等现象越来越少,换来的是诚信经营、热情服务的文明购物环境。
一个方面是加大公益宣传的投入。我们针对每个农贸市场的地理环境、展示区域和位置特征,逐个设计公益宣传方案,通过喷涂、手绘、雕刻、灯箱等形式,分别制作符合标准、突出特色、形式多样的公益宣传展板。截至目前,全市农贸市场已设置符合规范的公益宣传展板1200余块,走进农贸市场,显著位置的公益宣传展板随时提示着消费者注重文明行为。
再一个方面是组织志愿者队伍,推动文明素质提升。在全市农贸市场组织党员干部组建“文明服务志愿者”队伍,并统一佩戴标识,积极宣传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劝导,在不断提升农贸市场业户和消费者的文明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农贸市场“文明服务志愿者”队伍已达310余人,他们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劝阻,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手,发现卫生死角及时清理,他们热情服务、助残帮困,成为农贸市场整治提升行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还有就是多渠道开展活动,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在农贸市场主办方和业户中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大讲堂”主题活动,组织召开座谈会和推进会70余场次,调动农贸市场主办方的积极性,指导经营业户进行文明素养培训,充分发挥市场自主监管作用,促进市场文明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引导经营商户文明待客,诚信经营,抵制不文明行为,提升经营商户自身素质和服务意识。印制了7万余份《文明经营倡议书》和《致市场业户的一封信》发放到各农贸市场业户手中,并利用市场内的广播、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载体宣传创城工作,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主持人: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让我们共同期待家乡沈阳能够越来越好。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特别直播——创城进行时要进入尾声了,最后我想请康处长谈谈对沈阳创城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康玉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仅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整体提升文明素质,展示沈城文明形象,优化营商环境的东风和契机,通过政府部门、市场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共同、不懈的努力,沈城现在和以后的农贸市场应该是环境干净整洁,区域标志明显,摊位分布规范,商品摆放有序,品种分类合理,亮照示证公示整齐划一,垃圾分类规范、便民服务台或学雷锋服务站齐备,整治提升后的农贸市场,换新姿、亮新颜、展智慧,无论是外在颜值还是内部管理,都得到脱胎换骨的升级,百姓在这样的环境里,选购舒心,消费放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主持人:创城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沈阳这些年来的向好变化,百姓更是有目共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容环境越变越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沈阳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辣姐有话要说》特别直播——创城进行时,今天就到这了,我是辣姐郝楠,再次感谢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创城工作负责人康玉强处长。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欢迎您持续关注“创城进行时”系列直播节目,下期节目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