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柏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守护“舌尖”安全,优化营商环境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沈阳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体情况
沈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重要要求,强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一)深化“党政同责”,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
1.压实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其作为市委全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12+1”赛道重点任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动相关工作走深走实。
2.完善工作体系。优化调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机构设置和组成人员,修订完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制定落实优化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具体措施,全市1.3万名包保干部与9.2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包保关系,督促整改食品安全问题10万余个,包保覆盖率、督导完成率均达到100%。
3.经费保障有力。市级财政安排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经费2.84亿元,加大产品监测检验投入,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38%以上。
(二)加强能力建设,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数字化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于新技术、新平台的技术运用,创新“通用+专业”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指标模型,归集涉及我市企业信用数据40.09万条,为食品领域“信用+智慧”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将食品摊贩纳入智慧监管,相关工作经验做法得到《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及产销衔接电子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数字化追溯体系。
2.打造规范化监管队伍。持续推进市场监管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我市获评三星以上市场监管所42个。首创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场景在线”多元化培训,录制培训视频60余部,助力基层监管人员能力提升。组织开展“四学四会”大讲堂等活动,通过食品安全领域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最新理论成果和执法技能等的专项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一专多能”型监管力量。
3.坚持问题导向。盯紧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的重点问题,寻求重点突破,防范食品安全隐患。以您列举的校园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外卖餐饮卫生安全为例:
(1)我市校园食品安全实现“四个突破”。一是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实现突破,突破历年以来校园食品安全0案件的历史,2024年全市办理校园食品安全案件103件。二是联合监管模式实现新突破,与纪检监察、教育等部门对接,深度融合发挥监管合力。三是推动食堂升级改造实现突破,推动194所学校、3家校外供餐单位完成升级改造,合计投入资金达到1.2亿元,占全省投入的30.8%。四是推动典型示范区域实现新突破。推动皇姑区局创新施行科、所、队长兼任学校“食品安全名誉副校长”、沈北新区“食品安全大学城”建设等创新举措,带动区域食品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2)食品添加剂规范。一是对我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年度全覆盖检查,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厉查处。二是充分发挥监督抽检的技术支撑作用,以发现问题、防控风险为导向,消除食品风险隐患。同时,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作为“食品添加剂”和“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牵头单位,为我市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检测技术公益培训,为不合格生产企业分析问题原因等,助力食品产业发展。
(3)外卖餐饮卫生安全。一是对网络餐饮服务平台“排名前、人气高、销量大”的网红店实施“点对点”专项检查,倒逼网络订餐平台和线上经营者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责令整改432家,立案查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违法行为13件。二是我局利用新媒体创新开展“监管执法+直播”突击检查新模式,共发布20期,拿下全国城市级政务抖音号影响力第二名的好成绩。三是开展外卖骑手随手拍活动,央视《新闻1+1》节目对相关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四是创新探索“阳光厨房”项目,在餐饮店后厨推广安装视频摄像头并接入网络订餐平台,消费者可以时时查看后厨加工情景,《光明日报》头版进行宣传报道。
二、下一步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工作
(一)压实各方责任
落实优化属地管理责任措施,指导包保干部严格照单履职,提高工作质效;监管部门依托智慧监管平台,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覆盖”“全频次”风险分级监管,着力提升监管能力;督促企业建立完善风险管控清单,落实工作制度,强化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用好“三书—函”制度,聚焦监督执纪问效,推动各方凝聚齐抓共管合力。
(二)强化协调联动
建立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问题通报协查机制,完善不合格产品闭环处置流程。推动建立与公安机关重大食品安全案件联查联办工作机制,合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深化市场监管与教育部门信息互通机制,探索对校外托餐单位实施有效监管。加强网络食品销售食品问题信息监测通报和调查处置部门协作配合,压实网络平台管理责任和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进部门协同治理。
(三)抓好措施落实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统筹运用日常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手段,开展重点领域集中整治,进一步加大处罚、打击和曝光力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以高水平监管全力保障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严控安全风险
对重点区域、重点业态、重点品种,围绕食品原料质量安全、生产经营过程控制、餐饮服务等重点环节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发挥抽检监测预警作用,确保大宗消费、节日时令食品安全。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做到反应灵敏、响应迅速、处置有效,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着力提升公众安全感、满意度,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推进食品安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感谢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