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沈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以实施“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三年行动为指引,强化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一、沈阳市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一)深化“党政同责”,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
1.压实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其作为市委全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12+1”赛道重点任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动相关工作走深走实。
2.完善工作体系。优化调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机构设置和组成人员,修订完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制定落实优化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具体措施,全市1.3万名包保干部与9.2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包保关系,督促整改食品安全问题10万余个,包保覆盖率、督导完成率均达到100%。
3.经费保障有力。市级财政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加大产品监测检验投入,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全市完成食品、食用农产品抽检监测5.55万批次,达到6.0批次/千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二)落实“四个最严”,强化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
1.坚持源头严防。实施农药兽药减量化行动,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188.93万亩,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防治水稻二化螟6.62万亩,全市农药使用量较上年度下降0.2%。推动318家规模养殖场(户)参与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19家规模养殖场获批省级达标示范单位。累计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59.6万张。
2.坚持过程严管。依托沈阳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按照风险分级结果确定的检查频次,对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全覆盖检查工作,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对网络餐饮服务平台“排名前、人气高、销量大”的网红店实施“点对点”专项检查,倒逼网络订餐平台和线上经营者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3.坚持风险严控。将全市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全部医疗机构列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新增食品检验领域参数118项,累计通过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参数2854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成效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法库县农业监测站被列为全国22个县级质检机构能力建设样板之一。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桌面推演,市区联动、联合处置,全面提升检验应急处置能力。
4.坚持违法严惩。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13个驻市场监管警务联络室。全市查办食品、食用农产品行政处罚案件2705件,罚没611.1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刑事案件45件,对329人实施食品终身禁业。
5.坚持责任严查。印发食品安全“三书一函”制度,下发26份“三书一函”(挂牌督办通知书、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提醒敦促函),对有关方面履行食品安全责任进行督查督办。
(三)加强能力建设,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规范化监管队伍。持续推进市场监管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我市获评三星以上市场监管所42个。首创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场景在线”多元化培训,录制培训视频60余部,助力基层监管人员能力提升。组织开展“四学四会”大讲堂等活动,通过食品安全领域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最新理论成果和执法技能等的专项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一专多能”型监管力量。
2.强化数字化监管。创新“通用+专业”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指标模型,归集涉及我市企业信用数据40.09万条,为食品领域“信用+智慧”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将食品摊贩纳入智慧监管,相关工作经验做法得到《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及产销衔接电子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数字化追溯体系。
3.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全市“两品一标”数量达到483个,新建设施蔬菜国家集群项目3个,新投产冷棚西瓜1.3万亩,小梁山西瓜地标品牌价值达到10亿元。支持4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升级,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落地肉品深加工等延链补链项目81个,赴北京、杭州等地招引项目95个。举办食品产业大会,现场签约项目总额34.4亿元。新民市获评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县,沈北雨润等5家市场获评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铁西鲟鱼”获批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清水大米”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名单,“康平小米”等14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
(四)加强宣传引导,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1.引导多方参与社会共治。聘任2840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和2481名社会监督员,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聘请“外卖骑手”参加反餐饮浪费工作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你点我检”工作成绩突出,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中进行展示。
2.强化宣传引导。录制食品安全科普视频11期,策划推出“市场监管‘守护蓝’在行动,突查外卖餐饮店”等短视频作品,浏览量、点赞量分别达到630余万人次、6万余人次,累计刊发食品安全报道580余篇,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氛围。
3.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全省首创开展外卖骑手“随手拍”活动,组织外卖骑手通过“食安”小程序上传食品安全相关问题,“随手拍”创新举措受到媒体和舆论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平台相继报道。依托“12315”平台统一接收、处理投诉和举报1.8万件,均依法转办、按时办结,按时核查率、办结率均达到100%。
二、下一步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工作
(一)压实各方责任。落实优化属地管理责任措施,指导包保干部严格照单履职,提高工作质效;行业主管部门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加强指导和监督,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监管部门依托智慧监管平台,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覆盖”“全频次”风险分级监管,着力提升监管能力;督促企业建立完善风险管控清单,落实工作制度,强化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用好“三书—函”制度,聚焦监督执纪问效,推动各方凝聚齐抓共管合力。
(二)强化协调联动。建立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问题通报协查机制,完善不合格产品闭环处置流程。推动建立与公安机关重大食品安全案件联查联办工作机制,合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深化市场监管与教育部门信息互通机制,探索对校外托餐单位实施有效监管。加强网络食品销售食品问题信息监测通报和调查处置部门协作配合,压实网络平台管理责任和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进部门协同治理。
(三)抓好措施落实。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坚持重点农产品问题治理与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双向发力,统筹运用日常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手段,开展重点领域集中整治,进一步加大处罚、打击和曝光力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以高水平监管全力保障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严控安全风险。对重点区域、重点业态、重点品种,围绕食品原料质量安全、生产经营过程控制、餐饮服务等重点环节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发挥抽检监测预警作用,确保大宗消费、节日时令食品安全。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做到反应灵敏、响应迅速、处置有效,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全市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将着力提升公众安全感、满意度,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推进食品安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感谢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